close

少子高齡化對職場學習的衝擊

以「大學院校經營轉型」為例

王枝財

台大土木系營建管理組EMBA

研究單位:中華民國社會教育協會

摘要

    人口結構為國家最主要的元素,其組成、素質、發展及遷徙等結構性變化,均關係著國家競爭力、產業發展與社會之福祉。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的人口在20世紀初僅有16億人,西元1957年達到30億人,至20世紀結束人口已超過60億人,2006年全世界的人口高達65億人。人口快速增加的趨勢,歐美先進國家早已開始擔心,會帶來生活環境與社會的問題,紛紛修正人口政策採節制措施,隨後又產生人口老化的問題,研究推估警告,到2060年各國將走入少子高齡化社會的困擾。

    台灣人口結構有三次的大變化,未來高齡化比率將排名世界前茅,人口結構有老化量變與移民的質變,尤其不婚、不生、不立,令人擔心的「台灣新三不」,影響未來國家競爭力、產業發展與社會之福祉。本研究將針對,人口結構變化與社會教育的轉型,應用「環境制度評估、市場趨勢分析、個人心態調適」的風險管理概念,探討對職場學習的衝擊,以「大學經營轉型」作專案說明,提出有效的預防因應與對策,建議政府除了政策修正與獎勵外,應及早做資源整合與分配檢討規劃,民間產業更要有調整營運策略準備。本研究建議,建構「社區學習關懷照顧中心」,結合政府產業資源與退休人力,透過社會教育與終身學習,啟發退休人力經驗的再生,宣導風險管理概念降低對職場學習的衝擊,開創社區福利教育多角化的永續經營,使社區大家庭的效益,替代家庭照顧式微的功能,預防少子高齡化社會的問題發生。

關鍵字:人口結構、高齡化社會、職場學習、經營轉型、終身學習、社區大家庭。

 一、人口變遷趨勢及問題分析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的人口在20世紀初期時僅16億人,西元1957年達到30億人,爾後人口即快速增加,至20世紀結束人口已超過60億人,2006年全世界人口高達65億人,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在「1999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中對世界人口成長進行了預測,認為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從60億人增加到89億人。人口快速增加的趨勢,在20世紀前半葉,專家們一直擔心人口爆炸將給世界帶來災難。甚至預想到地球上將只剩下供人站立空間的噩夢般景象,野生環境被毀壞,自然資源被耗盡。但是,隨著人口總生育率的減少、人口結構轉型,在先進國家也隨之產生了少子女化及人口高齡化等新的人口議題。世界各國為解決不同的人口問題,都會採取不同方針與因應對策。在未開發及開發中的國家以採取控制生育,減緩人口成長的速度為主。但在已開發國家,如歐洲及亞洲先進國家則是採取鼓勵生育的措施,以促使人口合理成長。<內政部人口政策白皮書(民95)>

1-1、少子化的探討

    少子化不單是台灣的問題,世界各國都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台灣人口結構有三次大變化,民國四十年代政府遷台,出現第一次嬰兒潮,民國六十年代自然成長,出現第二次嬰兒潮,每年出生人口達四十多萬人,隨著世界潮流鼓勵節制生育,民國五十八年公佈「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又於民國七十二年與八十一年兩次修正。從內政部「中華民國人口統計年刊」,得知民國九十五年出生人口降到二十萬人,充分的節制生育卻出現少子化的問題。探討其原因發現有:

(1)、少子化是世界的潮流,先進國家共同採取節制生育所致。

(2)、受人口政策與教育普及的影響。

(3)、職業婦女的抬頭與社會價值觀的考量。

(4)、台灣新三不「不婚、不生、不立」的觀念。

    世界潮流是自然形成的趨勢,人口政策訂定或修正都是政府公權力的干預,除此之外,因教育的普及生活水平與知識的提升,帶來職業婦女的增加抬頭,都相對影響生育率的下降,民主自由與開放的潮流,產生新世代人類的思考與社會價值觀,台灣新三不開始流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伊慶春指出,新三不的社會現象,是教育提升與經濟獨立新增個人資源,與傳統社會規範交互作用的結果。年輕人不婚是對已婚者傳統角色的質疑,結婚不生是對子女價值看法的改變,沒有基礎的年輕人三十不立,源於少子的疼愛乃仰賴家庭提供支援。<梁玉芳(民94)>台灣少子化基於以上因素的形成,每年出生人口由1960~1980年的40多萬人,下降到1990~2000年的33萬人左右,這段是人口政策節制生育效應,從2000~2006年逐年下降到20.4萬人,這段可解釋為社會環境與個人觀念的變遷,就是台灣新三不「不婚、不生、不立」的效應。(圖1-1)粗出生率及人口出生數中,我們清楚的得到驗證,粗出生率代表每年每千人中出生的人口比率,由高往下滑動無停止跡象,人口出生數也形成三階梯型態,每年出生20萬人還要盤一段時間,若沒有強力政策鼓勵扭轉,也可能往下在遞減。

 

 台灣出生人口圖.JPG

 

        總生產率是每一位婦女平均生育人數,如圖1-2指標線由高點下滑,由1960年平均生育5.75人,1970年平均4.00人,1980年平均2.52人,1990年平均1.81人,2000年平均1.68人,到2006年平均只有1.12人,創下世界最低紀錄,由此可證明,台灣新三不「不婚、不生、不立」的威力,產生長期少子化人口失衡的效果。

 總生產率.JPG

 

     由於受到低生育率的影響,全球許多國家均面臨如何長期穩定生育水準、如何調適人口減少對人力運用之影響、國家資源的運用如何配合調整、如何維持社會與經濟的永續發展,以及重視人口高齡化的財政負擔及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相結合的問題,未來如何把握少子化的趨勢,創造優質的生活環境,如何借鏡歐美先進國家,為鼓勵生育採行的因應措施,均成為我國目前及未來經社發展的重要課題。少子化不僅攸關維持國家及社會的基礎人口,也關係著經濟及社會保障問題,依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所作人口的推計,2018年新生兒的出生數預估會減至17.5萬人左右,與死亡數接近後邁入人口減少的時代,如果少子化現象繼續下降,則人口負成長的時間會更提早,影響未來我國的人口結構將更趨嚴重,亦將造成高齡社會的提前到來,對於我國未來的勞動市場、經濟發展、社會福利體系及公共基礎設施的影響巨大,人口嚴重失衡可能引起我國未來諸多的社會問題,值得國人面對省思。內政部 (民95)> 

1-2、高齡化趨勢之分析

    隨著醫療及社會的進步,我國老年人口及其比率因國民壽命延長與出生率降低而顯著增加,1949年老年人口僅18萬4,622人,占總人口2.5%,至1970年占2.9%,1980年占4.3%,1990年占6.2%,到了1993年9月超過7%。我國從1993年開始進入人口高齡化國家(Ageing Society),截至2007年底,65歲以上人口數達234萬3,092人,占總人口比率為10.21%。由於國民壽命持續延長(2006年男性為75歲、女性為81歲)及生育率下降(2006年總生育率為1.12人),根據行政院經建會中推計,預估2016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與15歲以下人口數幾乎同為302萬人,均約占總人口13%。自此以後,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開始超過15歲以下幼年人口,預估 2018 年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4%,達到國際慣例及聯合國等國際機構所稱的高齡社會(Aged Society);至2026年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20%,達到超高齡社會(Super Aged Society)。

主要因素有:

(1)、高齡化是世界共同的趨勢。

(2)、受人口政策的影響,少子化是因高齡化是果。

(3)、台灣「新三不」加重高齡化比率。

(4)、養生保健的重視與醫藥發達使生命延長。

(5)、高齡化將帶來台灣人口結構嚴重轉型。

    人口快速老化是世界各國人口結構變遷普遍的現象,聯合國統計顯示1991年全球老人有3億3千2百萬人,到了2000年增加到4億2千6百萬人,10年間增加了將近1億人,其中七成是來自發展中國家。此現象預告了地球人口高齡化的快速來臨。雖然人口高齡化是全球普遍的現象,目前日本及西歐國家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已超過14%以上的「高齡社會」,惟各國自7%的「高齡化社會」增加至14%「高齡社會」的速度各有差異,以65歲人口比率自7%增加至14%的時間,法國需時115年、瑞典85年、美國73年、英國47年、德國40年,預估我國將與日本歷時25年左右相似;至於達到20%的「超高齡社會」,預估我國與南韓相當,大約在2026年左右達到,屆時即平均每5個人之中就有1位65歲以上的老人。內政部 (民95)>(如圖1-3)

 主要國家高齡人口比率.JPG   

   1-3、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

    所謂人口結構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年齡層數量的分佈與男女兩性的組合,以及該結構組合的文教生活品質與經濟活動總表現,人口的量變因素有:政府人口政策、婚姻觀念、生育率、遷移與死亡等影響,人口的質變因素著重於:文化教育改革、移民風潮與重大災變人口斷層,溫和的量變不會影響質的變化,讓我們關心的是長期性與突發性的大落差,將嚴重影響質的變化,衝擊到國家生產力、經濟產業發展與社會民生問題。

    台灣當前的問題;除了少子高齡化影響人口結構量的變化外,也因自由國際化與民主政治的因素,帶動移民風潮產生台灣人口結構的質變,根據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的統計表1-1,自1990年到2006年期間,向外移民共333,601人,主要國家為美國的45%151,852人,加拿大的31%98,485人,紐西蘭的10%34,233人,澳洲及其他地區各佔7%,分別有24,445與24,4865人。表1-2 我國移入口按地區性別分析,2003到2007每年都有30多萬人口的移入,移入人口比大陸地區63% 港澳地區3% 外籍配偶34%,五年間就有1,784,588人,比移出人口多出1,451,987人,再進一步觀察分析,都是高知識有錢人家往外移,移入部分白領技術人員2.3萬人佔5% 勞工與配偶154萬人佔95%,154勞工與配偶若加上統計前與不法移入人口,概估達200萬人,比照當前台灣工作年齡層人數1,610萬人(2,300萬人*70%),比例高達12%左右,由此可證明台灣人口結構的質變,暫時不缺人力但對職場學習有很大衝擊另外因高等教育的浮濫,過度開發環境嚴重惡化,以及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都對國家經濟建設產業發展與社會照顧,帶來相當的壓力。如風雨一來就發生土石流,投資消費習慣偏差,卡奴效應帶來每年自殺人數高達三四千人,年輕人吸毒與速食文化的生活習慣,以及電腦E世代的虛擬網路世界,人際關係疏離問題叢生,政治意識形態有兩極化的對立,不但衝擊職場學習,也增加諸多的社會成本,因此;加強風險管理社會教育有急迫的必要。

                表1-1   我國移出人口的趨勢與地區別  

地區時間

  1990

1991-1995

1996-2000

2000-2005

     2006         合計

美國

15,151

63,356

42,997

26,289

4,059        151,852

加拿大

3,681

36,913

42,506

13,264

  2,121         98,485

紐西蘭

2,118

26,762

2,763

2,363

     227         34,233

澳洲

2,988

8,385

7,133

5,187

     752         24,445

其他

2,242

12,613

7,389

2,048

     294         24,586

 

 資料來源: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

               表1-2 我國移入口按地區性別分析表          

 

年別

總計

大陸地區

港澳地區

外籍配偶

2003

301,300

9,274

175,948

4,800

4,967

7,418

98,893

2004

336,450

9,815

194,990

4,837

5,037

8,665

113,106

2005

364,596

10,256

212,954

5,075

5,412

9,513

121,386

2006

383,204

10,677

227,508

5,133

5,800

9,820

124,266

2007

399,038

11,033

240,165

5,222

6,001

10,042

126,575

 

1,784,588

51,055

1,051,565

25,067

27,217

45,458

584,266

 

  資料來源: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

    未來的影響:我們經過前面的研究分析,得到一些答案,(1)台灣人口老化快速將提高扶老比重,影響社會福利家計負擔與生活習慣。(2)人力老化人口失衡,將會帶來政經文教環境改變壓力,衝擊職場學習與總體生產力。我們將人口結構分0~14歲的孩童、15~64歲的青壯年與65歲以上的退休老年三組,針對這三階段人口數量的變化作推估比較,如表1-3我國青壯者與退休者之比例,在2006年每100人當中,孩童18人、青壯年72人與退休老年10人,預估到2026年,100人當中,孩童11人、青壯年68人與退休老年20人,又到2051每100人當中,孩童剩8人、青壯年55人與退休老年37人,這種少子高齡化的演變非常可怕,配合圖1-4台灣人口結構變化趨勢,依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中華民國臺灣95年至140年人口推計」,資料告訴我們,台灣人口結構到2018年會是零成長,總人口將自高峰爾後遞減,尤其推估到2051年粗死亡率將高達48.6%,而出生率只有4.6%,兩者對未來的影響衝擊都很嚴重,應有未雨籌謀的應對準備。

     表1-3我國青壯者與退休者之比例

   

2006

2026

2051

65歲以上比率

10.0 %

20.6 %

37.0 %

15-64歲比率

71.9 %

68.1 %

55.2 %

0-14歲比率

18.1 %

11.3 %

7.8 %

青壯與退休比

7.21

3.31

1.51

 

 台灣人口結構趨勢.JPG 

                                                                               二、「大學院校經營轉型」專案分析

 

2-1、探討少子高齡化對職場學習的衝擊

    依風險管理考量,產業經營要「環境制度評估、市場趨勢分析、個人心態調適」,三度空間面面俱到,還要有緊急應變機制才行。又所謂「職場學習」分為規劃決策與執行管理兩部分,規劃決策包含經營策略、市場競爭與供需、投資分析與技術研發,執行管理包含生產行銷、計畫修正調整、行政支援作業與職工教育訓練等,在單位組織分工之中,各有不同層面的專業任務,都是要靠人去工作完成,所以說:人是一切組織管理的重心,人也是社會國家最主要的資產與發展的動力。因此;人口結構若有質量的大變化,將會產生社會環境與經濟活動的變遷,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總體競爭力與產業的發展。本研究選擇以「大學院校經營轉型」作專案的分析說明,探討少子高齡化對職場學習的衝擊,從教育、學習、規劃決策與經營管理,作風險評估分析。

 2-2、大學院校經營環境與人口政策的關係 

    大學是高等教育,對於個人知識的養成、社會生活水平的提升與經濟產業發展的貢獻,都有直接的需求與顯著績效,更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我國為求經濟發展提升民主素養,特別在教育與人口兩大政策上,有很大的努力與加強推動,不但帶給大學院校經營的好環境,同時很快提昇國人的生活水平,而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

    產業經營需要「環境制度評估、市場趨勢分析、個人心態調適」,當然大學院校的經營,除了大學相關法令外,與我國人口政策有絕對的關係,因為人口政策會關係到出生人數的增減,十八歲就讀大學經過落差的換算,就知道大學招生的市場競爭,大學院校經營的市場是人口,因此;要重視人口政策的轉變與人口結構需求的趨勢,作為經營策略轉型或教育特色調整,發揮職場學習以利市場競爭之優勢。

我國人口政策的訂定修正有六次如下:

(1)民國53年全面推廣家庭計畫工作。

(2)民國57年公佈「台灣地區家庭計畫實施辦法」。

(3)民國58年公佈「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

(4)民國72年修正「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及訂定「加強推行人口政策方案」。

(5)民國81年修正「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及「加強推行人口政策方案」。

(6)民國95年修正「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

 2-3、大學院校消長轉型與學生出生人口的探討 

    大學院校以設立區分為國立與私立兩大板塊,以經營方式區分,大學、獨立院校與專科學校三種,設立經營與競爭消長當中,主要外力有政府預算補助,出生人口重大的變化,以及學校本身經營管理特色等。其中58年的鼓勵生育與72年的節制生育,產生人口結構落差變化很大,要有經營競爭與策略轉型考量,95年少子高齡化的研究,

代表政府的關注與市場的需求,教育特色要調整才能因付競爭與需求,比如社會教育加強高齡教育種子研習,推動「教育部設置各鄉鎮市區樂齡學習資源中心實施計畫」,關心外籍配偶、數位落差與兩代教育等問題,國立中正大學等也已經設立,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暨高齡者教育研究所,民間公益團體及社服協會也參與推動。

    本研究為探討人口政策對職場學習的衝擊,特別以出生人數與大學經營轉型作補充分析說明。如表2-1大學院校消長與學生出生人口統計表,學校分專科、獨立院校與大學三種型態,因教育的普及提升,專科由七十多所分別於81年與86年兩度下修,由獨立院校與大學取而代之,獨立院校由原來的十七所,增加到了九十年的七十八所高峰,83年公佈大學法92年通過修法優惠鼓勵實施,獨立院校九十年開始改制合併為大學,至95年剩下53所,其中大學家數由9所不斷的成長到94所,與學生人數由30多萬人擴增到112萬人同步成長,大學教育的成長與人口增加有絕對關係。   

表2-1 大學院校消長與學生出生人口統計表

學年度

獨立院校

 

出生人數   專科 /大學生人數

67

75

17

9

101

 410,783    166,535 / 145,210

71

77

6

16

99

 405,263    203,722 / 163,482

76

68

23

16

107

 314,024    256,610 / 192,933

81

74

29

21

124

 321,632    348,803 / 273,088

86

61

40

38

139

 326,002    433,865 / 373,702

88

36

61

44

141

 283,661    457,020 / 470,030

90

19

78

57

154

 260,354    406,841 / 677,171

92

16

75

57

148

 227,070    289,025 / 837,602

95

16

53

94

163

 204,459    153,978 / 966,591

 

 

 

 

 

 

 

 

 

 

 

 

 

  資料來源:(王枝財,民95,頁16)

 2-4、人口結構變化對大學院校經營轉型的衝擊

    台灣為提升教育水準,大學的設立不斷的擴增,而且遍及到各縣市,教育的普及方便,大學院校從71年的99所增加到95年的163所。大學生由六O年代33萬人,到七O年代的45萬人,八O年代竄升80萬人,九O年代突破百萬至95年達到112萬人,如圖2-1出生人口與大學院校轉型趨勢,又表2-1顯示出生人數的統計,發現72年前每年出生人數在40多萬人,之後到86年每年出生人數在33萬人左右,87年破30萬往下滑落到95年的20萬4千多人,又如圖1-1台灣粗出生率及人口出生數,很明顯看出三段式的下降,大學學生人數不斷的成長,兩種趨勢背道而馳非常嚴重,出生到就讀大學有18年的時間落差,民國95年有112萬的大學生,以時間落差概算83到86年四年的出生人口,約為128萬人左右,因而有百分百的錄取率,造成高等教育浮濫的批評。

    在教育政策鼓勵下大學經營規模不斷上升,人口政策節制出生人數卻一直下降,產業投入與市場需求趨勢反向成長,是非常嚴重的警訊。本研究推估到民國99年會有大學合併或倒閉潮,首當其衝的是學校缺乏特色或經營不善者,相同的道理推估,到民國115年會因人力失衡,產生職場人力不足問題,嚴重打擊正規教育生態,直接影響產業發展與職場學習,更擔心我國少子高齡化的社會,到民國123年會引爆諸多社會問題,這些壓力是大學經營轉型的噩夢,更影響其他產業經營與大眾消費習慣,三顆未爆彈將嚴峻考驗,國家競爭力與經濟社會福祉,值得大家共同關心面對。

 出生人口與大學院校趨勢.JPG

            備註說明:(1) 資料來源: (王枝財,民95,頁16)。

               (2) 私立大學部分專科13所、獨立院校40所、大學55所。

               (3) 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出生人口卻三段式降低。

               (4) 58年與72年的人口政策為關鍵,出生到就讀大學有18年的落差效應。

 小結

    風險管理考量重視「環境制度評估、市場趨勢分析、個人心態調適」產業經營,透過大學經營教育來貫穿探討,台灣因少子高齡化的結果,對職場學習帶來的衝擊,有很大的補助說明效益。至於對國家社會與產業生活影響整理如下:

一、勞力不足及勞動力高齡化,會影響國家總生產競爭力。

二、人口結構失衡國家負擔加重,影響政經文教環境與資源分配的調整。   

三、總人口數日益減少,影響產業發展與國家財政收入。

四、人口結構三段式變化,影響教育推展與社會福利多元照顧需求。

五、依台灣人口變遷推估,將衝擊生態環境經營,影響家計生活與個人觀念。

 三、少子高齡化之因應措施 

    少子高齡化快速成長,扶養負擔更加沉重,健康社會與關懷照顧議題愈趨重要。

人口老化結構變遷與提早退休,衝擊經濟產業發展與整體生產力,影響家庭照顧功能漸趨式微,社會福利保障風險增加,資源分配相關政策應及早因應調整。建議: 

一、政府政策:要有預測、預防、預備的風險管理觀念,及早作政策修訂與福利資源

            分配調整規劃,控制人口結構質量的穩定健康。

二、產業結構:要評估環境制度市場趨勢與人口結構需求,作好產業營運發展因應,

            開發退休人力職場教育資源再生。

三、社會轉型:要落實社會教育推動風險管理終生學習,研編全民共同教材資料,建

            構「社區學習關懷照顧中心」包含:高齡安養研習、義工關懷問安、醫

            療保險等制度,營造社區大家庭的福利永續經營。

四、個人調適:樂觀參與社區互動,心靈饗宴休閒活動,回饋與學習豐富人生。

 

因應措施 

    建構「社區高齡學習關懷中心」,包含高齡安養住宅、社區教室、活動俱樂部、智慧銀行、心靈補給站與社區託育等六個單項,營造社區福利的永續經營,成為一個大家庭替代家庭照顧功能。興建高齡安養住宅,集中生活管理相互照顧,關心高齡者的食衣住行醫療養生,社區教室與活動俱樂部,提供休閒育樂活動,個人回饋共同學習豐富人生,智慧銀行是心靈饗宴經驗分享資料庫,專門儲存高齡者的經驗智慧與服務專長,心靈補給站是義工問安,理財、法律與心靈健康輔導服務,社區託育是附帶經營,以小孩與老人相處互動,突破兩代的學習障礙。「社區高齡學習關懷中心」是多角化的福利永續經營,主要功能可預防少子高齡化變遷的社會需求,整合資源減輕家庭負擔。希望政府重視納入政策執行,每年編列預算鼓勵民間公益團體申請,考核執行績效分級補助經營,同時要結合地方產業回饋贊助,使用者付費以年月費支應,政府補助原則是低收入關懷部份,投資設置之獎勵與經營績效獎金。

 

社區學習關懷照顧中心.JPG  

                                                                                          資料來源:研究整理   圖3-1 「社區學習關懷照顧中心」

 

    台灣近年移入的外籍配偶及勞動人數逐年增加,無論從外籍配偶的社會適應或勞動生產來看,外籍配偶的成人教育與職場學習,加重少子高齡化的壓力衝擊,研究發現:1.外籍配偶成人教育的需求,「基本語言」為最高,其次為「親職教育」,再其次為「社會適應」與「工作知能」。2.外籍勞力的職場學習以「工作知能」最為迫切,社會適應語言需求次之。鄧中階(民94)>為防止少子高齡化對職場學習的衝擊,同時又可充實社區教室教材,推動社會教育全民共同核心課程研編是有必要的,中華民國社會教育協會於民國95年,協助教育部完成全民共同核心課程的三場公聽會,經過專家建議整理,歸納為三大主題:『親職教育篇、風險管理篇與技能學習篇』,調查最高需求包含家庭經營親職教育等十二個項目。(如圖3-2)『親職教育篇』是家庭經營與關懷,適合社區地方基層與社會局共同合作,『技能學習篇』應配合勞委會職訓局辦理,然『風險管理篇』是關切社會生活互動,最能表現社會教育與社區的關懷,配合當前高齡社會的多元化需求,有相輔相成的社教功能。

 

社教全民共同課程.JPG  

     

四、結論與建議

 結論

    人口增加是因兩性結婚生育而來,也因生命會自然死亡而減少,然而總人口的增減趨勢,結構層次量與質的控管,是政府單位需要用心研究的課題,配合國情環境與長期發展作總體的規劃。希望人口結構均衡質量並重穩定發展,以社區福利教育為整合發展平台,永續經營相互照應,營造社區大家庭的新觀念,可以彌補職場學習之不足,替代家庭照顧負擔與轉型功能,灌輸風險管理觀念,創造優質人民健康社會。

本研究結論有三點如下:

一、健全人口結構是強國之本,開發退休人力資源再生是職場學習之方。

二、落實社會教育風險管理,發揮預防與調整應變能力,降低問題衝擊還可創造商機。

三、營造高齡樂觀參與社區互動,經驗回饋與終生共同學習,健康社會豐富人生。

 建議

    因應少子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預防解決未來台灣社會問題,本研究兩點建議:

一、人口政策的訂定或修正應採溫和手段,以免造成擴大效應產生出生率的落差。

二、建構「社區學習關懷照顧中心」,強化社區大家庭永續經營替代家庭功能。

 

參考文獻:

壹、期刊新聞

1.胡夢鯨(84)。國民中小學實施成人基本教育的問題與展望。成人教育雙月刊,  28p46-52.

2.周慧如(民91年5月21日)。去年人口成長、出生率皆創新低。中國時報,第一版。

3.梁玉芳(民94年7月4日)。不婚、不生、不立台灣「新三不」?。聯合報,A16板。

4.朝野必須正視人口老化及少子化問題社論(民94年12月29日)。工商時報,A2   板。 

貳、出版論文

5.李競能(89)人口經濟理論研究。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

6.范子華(76)人口統計與分析。台北:書華。

7.郭添財(80)學校經營規模。台北: 師大書苑。

8.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編印(88)人口政策資料彙集。台北:內政部人口政策委  員會編印。

9.行政院經濟會編印(87)中華民國台灣地區87年至140年人口推計。台北:  經建會編印。

10王宏仁(89)「階層化的生產力」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全球化下的社   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台北。

11王枝財(95)BOT投資效益之研究~以「大學學生宿舍BOT為例。台灣大學 工程學院碩士論文,台北。

12鄧中階(94)外籍配偶的成人教育需求之探討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台北。

參、電子網路文獻

13內政部網站:http://www.moi.gov.tw/w3/stat/week/week.25.htm   內政部「中華民國人口統計年刊」、人口政策白皮書草案。: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境資料。

14行政院經建會網頁:http://www.cepd.gov.tw/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中華民國臺灣95年至140年人口推計」,2006年6月。

15教育部網站:http://www.edu.tw/   高教司、社教司相關統計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王爺 的頭像
    王爺

    財神俱樂部

    王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