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型社會結構不可能存在
壹:前言
『M型社會』一書,是國際知名經濟分析家,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著作,2006年出版造成極大的風動,台灣到處會聽到『M型社會』這流行詞。本人退休後熱衷於社會教育,對風險管理三度空間的思考邏輯與社會結變動有少許研究,個人認為『M 型社會結構不可能存在』,願提出研究心得作說明比較與討論。
貳:M型社會原著大意摘錄
『M型社會』分序、一至六章及總結等部份,大意摘錄:序以「面對現實,看清未來」點出日本當前所面臨的實質問題。批判小泉政府採取中央集權的施政作為。
第一章探討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社會結構之變化。指出近年來日本經濟回升及股市上揚,景氣似有成長,但通貨緊縮問題及上班族薪水持續縮水,人民生活未見改善,其原因是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質變,既往指標無法反應事實真相。提出1985 年開始發展的「新經濟」潮流,涵蓋「實體經濟」、「無國界經濟」、「數位經濟」及「倍數經濟」等四個空間,該期間對世界各國經濟造成深遠影響。
第二章提到企業面對M 型社會的戰略,歸納提出企業要想立於不敗之地的作法,必須先評估自己的能耐基礎,確立主力客戶層為何?
第三章提到中下階層的意識改革戰略,要從根本重新認識生活型態。日本已是高齡社會的國家,經濟長期衰退,所得階層兩極化,國民收入減少,傳統工作意識產生動搖,中產社會逐漸崩潰中。建議應配合個人收入改變生活型態,將錢花在刀口上。作者指出「買房子」、「買車子」的迷失,並提出「郊外購屋」或「租房子+週末渡假小屋」的構想,且「車子=身分地位」已經是落伍想法。作者認為教育投資不當、無謂的支出、檢討生活型態、無意義的消費偏見、及根深柢固的國產信仰,都該揚棄。
第四章提到過好日子的處方,由於物價昂貴,所得兩極化且市場封閉,作者提出「土地是可以進口」降低地價的想法,一年所得就可蓋一棟房子,佔有80%中下階層可擁有上流社會的住家品質,建議政府必須在建築基準法中鬆綁及觀念上有更多開放的思維。
第五章寫到真正的結構改革,包括特殊法改革、公務員裁員、強化地方課稅權、設立特區、提升銀行競爭力、郵政改革、教師公務員的大裁員、某些政府業務民營化等。北歐各國特別重視IT 教育、英語教育、領導教育、創業家教育等課程,培養出創造性的頂尖企業人才,值得學習。
第六章提到新繁榮法則,為了脫離長期衰退,走上新的繁榮之路,必須導入合於新時代的社會體系與稅制,絕不能只針對年輕人及上班族課徵所得稅。在高齡社會只要兩種稅即可:其一是針對資產課稅,其二是對流量課稅,隨著流量的增加而增加稅收,這是為未來成熟社會做準備。作者也提出擁有獨特性經濟發展單位「區域國家」的制度,將國家經濟體系依地理位置重新區分,構築一個人流、物流、金流,以及情報流,不再經由首都掌控,設立直接自由的政治、經濟單位。日本可用「道州制」,以一千萬人為單位,將全國分為十至十二個道州,成為商圈特質,並設立「特別區」,各道州相互競爭而成為繁榮區域。
本書總結指出:「光是除舊,不足以布新」、「突出的個人是國家繁榮的關鍵」、「要有扭轉出生即負債的方法」,21 世紀是地方從國家取得主導權、企業從地方取得主導權、個人從企業取得主導權的時代。日本逐漸進入少子高齡化的社會,年輕族群的社會負擔將逐日加重。政府的施政與改革務必做到四點:一是徹底變更統治機制(導入地方制作為繁榮的單位)、二是採用合乎地方制與高齡社會的簡單化稅制(地方=附加價值稅;社群=資產稅)、三是培養出到世界任何地方都能活躍的人才(教育之根本改革)、四是從生活者的立場考量行政單位的設置(國民生活省等單位)。
叁: M型社會的矛盾
(1) 社會結構的探討
社會結構是指社會組成的型態架構概念,結構的主體包含國家體制、市場機制與人民生活,客體有法規制度、交通建設、經濟文化、產業競爭力、經濟成長力、就業所得分配、消費習慣與生活民俗等,社會結構的內涵是觀察國家的財政貨幣、市場經濟規模與個人的財富所得作為衡量,大都數以財富分配生活水平作社會結構區隔。為了便於研究之說明,採用二八法則結合金字塔理論,將社會結構設計為四個層次的金字塔型態,假設區分為權貴、中高收入、中低收入以及貧窮四階層,依據二八法則得知80%的財富被20%的人佔有,剩下20%的財富由80%的窮人來爭分,窮、富高低兩極明顯,不可能出現兩個高點的M型狀況,研究中發現社會結構會因政策或經濟的改變,產生二八比例少許的變化,不可能發生中產階級的消失,中產階級的危機感來自於生活的壓力,是消費能力降低的現象,人口數不會減少可能降到中低收入。※敬請參閱社會結構變動研究報告,刊登於財神俱樂部。http://wangya.pixnet.net/blog
本人研究提出:金字塔二八法則財富分配圖先請參閱
|

(2) M型社會矛盾的分析
「M型社會」意謂著一個國家社會,因所得階層的兩極化趨勢,中間階層會減少,上下階層因為新經濟盛行,比例上反而增加了,統計曲線圖呈現M字型態。最大的誤導就是以中間階層的所得消費現象作為量變的說明,忽略了社會結構主體人數變動的不易性,管理大師敏銳發現中產階級的危機與消費能力降低的現象,市場消費曲線有變動是事實,也該成為漏斗型或8字型而非 M型態。窮、富兩極階級高低分明,不可能有「M型社會」的存在。
矛盾誤導社會結構的理由:
(A)消費曲線產生兩個高峰,是流行現象描述不是社會結構變動。結構的變動有三:(1)同階層的流動~是個人的競爭與替代,(2)不同階層的變動~是個體的升降成敗風險,(3)環境的質變~是制度文化或大環境的總體變化。社會現象與社會結構不可混為一談。
(B)現代化的趨勢使所得與消費兩極化,然而區域社會政經文化表現不同,而且流行現象隨時會快速改變。財富結構人員比例也會有層次緩慢的流動替補,不像書中提出中產階級將嚴重流失,更不會往兩端同量流動,往低層流的機率大,因此不會產生「M型社會」。
(C)「M型社會」代表中產階級的危機與消費能力降低趨勢,若要說明消費統計曲線兩個高峰,改以8字落斗型的描述比M型更貼切,或更名為「M型社會流行商機」「M型社會消費趨勢」。
(D) 作者提出「土地是可以進口」作為降低地價的想法,本人認為土地可以深耕活化無法進口,台灣的土地政策與都市變更計畫,都是很好的應對措施,土地進口帶有日本軍國主義味道。
肆: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提出社會結構是金字塔三角圖型。配合二八法則作社會結構財富分配變動研究基礎,因此;社會結構因國家政策、經濟開發與生活水平的影響,各區域國家不盡相同,也就是說三角型有胖瘦的表現,然而人口比例仍然合乎二八法則,本文所要強調的是,別把社會流行現象當作社會結構來論斷,個人倡導風險管理社會教育,三度空間的思考邏輯,少子老人化對社會衝擊的研究,推社區關懷樂活養生方案,都與大師有不謀而合的看法,希望大家共同重視時代趨勢風險問題,期盼政府官員、企業與個人都能面對與預防適應。本人對大師大前研一的敏銳度與管理智慧,內心保有相當的敬佩之意。